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文化陈设

 外观上,雷峰新塔八面、五层,是一座完整的仿中国宋代佛塔风格和形制的楼阁式建筑。在它的内部装饰和陈设上,也大量吸收了传统佛塔的建筑元素,运用了佛塔建筑艺术的处理手法。塔里塔外,到处都能感受到吴越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和韵味。
 


台基底层
    雷峰塔遗址是景区最宝贵、最重要的部分。雷峰塔身底层台基,用深红色坚硬山土夯筑而成,高约2米,平面呈八角形,对径(对角线)长达38米,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比杭州另一座同样始建于吴越国的著名古塔六和塔的台基还要大。夯土台基外围,包砌有石灰岩基石,石面雕刻须弥山海涛波纹、鱼龙等图案,象征“九山八海”,构图与杭州闸口白塔须弥座如出一辙。
    夯土台基铺有砖砌地坪,厚达1.5米.台基之上围砌副阶,宽约4.5米,副阶以内便是砖砌塔身,平面八边形,对径长26米,边长11米,每边正中开设塔门。砖塔身尚存底层的残部,高3到5米不等,分为内、外两个圈层,表明砖塔身是内外双套筒结构。外套筒墙体厚度为4.8米,内套筒墙厚3.7米,内外套筒之间,有回廊,廊宽2.2米。内、外套筒都用砖块实砌而成,从残存的一些部位,可以清楚地看到叠砌的砖块,砖块之间,用黄泥层粘结,厚达3 厘米。
    砖砌塔身的外套筒,每面都开设有出入口,它们与外围木构檐廊相通。内套筒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辟一门,既与外套筒相对应的门道相通,又连通了内套洞里面的塔心室。塔心室内部也呈八边形,对径长4.7米。从塔心室到外围木构檐廊,形成人们进入塔内或上塔之后的比较宽松的活动空间,这一空间格局,和吴越始建、南宋初重建的六和塔塔身几乎完全相同。
    地宫一般位于佛塔塔心的塔基下方,而雷峰塔的地宫,正好位于塔心部位,开口距塔心室地坪2.6米。地宫口用一块方型的石板密封,石板上还镇压着一块巨石。雷峰塔地宫为单室,四壁用砖块砌筑,砖的长与宽分别约有0.5米;地宫的深度约有1米,体积和浙江宁波的天封塔地宫相仿。雷峰塔地宫口与地面2.6米的深度内,有一半有规律地呈向心状垒砌着砖块,另一半为坚实的夯土。地宫开启前,没有任何被盗的迹象。 

 


台基二层
  台基二层是雷峰新塔内部最大的空间,也是观看雷峰塔遗址的最佳点。透玻璃罩,看到的断垣残壁,就是雷峰塔的遗址。那堵大量砖块砌成的墙体,是雷峰塔坍塌时落下来的塔身的一部分,它表明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雷峰塔是垂直塌毁的。
2001年3月11日雷峰塔地宫发掘。那天上午,全国有多家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对发掘作了实时现场实况报道。当地宫口的盖板打开后,人们看到:地宫里有一只锈迹斑斑的铁函,雷峰塔的地宫珍宝就完整的保存在里面,其中的镇塔之宝——安放佛螺髻发舍利的金涂塔安然无恙。另外,还出土了一批银质或铜制的供奉物品,还有玉器、玛瑙、丝织品等。这些珍宝,现在都能在我们景区的汇文轩文物陈列馆展出,大家等看完新塔后,一定要去看看。
  雷峰塔地宫的发掘,填补了中国五代十国进期地宫考古发掘的空白,出土的珍贵文稿物形象地印证了雷峰塔和吴越国的历史文化。我们知道,雷峰塔饱经沧桑,历经了三毁二建。雷峰塔第一次遭受火劫,是在北宋宣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当时,朝廷腐败,。浙江睦州青溪人(也就是如今的浙江淳安人)方腊揭竿而起,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并且很快就攻陷了杭州城,将雷峰塔的木结构建筑付之一炬,只留下砖结构部分。到了公元1171年也就是南宋乾道七年,僧人智友发愿修塔,这是雷峰塔的第一次修建。这一修,整整用了20年的时间。重修后的雷峰塔金碧辉煌,焕然一新,一时间香火又旺盛起来。
可是到了明朝的嘉靖年间后期也就是公元1550年以后,雷峰塔遭到了第二次火劫。那时,倭寇侵入杭州城外,因为怀疑雷峰塔内里有明军的伏兵,竟然放火烧塔,使雷峰塔只剩下砖砌的塔身。焚烧后的雷峰塔砖塔身通体赤红,颓然苍老,千疮百孔,从此一直没有能够重修。更加不幸的是,到了上个世纪初年,杭州一带城乡间,许多迷信的老百姓以为雷峰塔砖具有保护蚕农养蚕收丝的“辟邪”作用,还有帮助妇女生儿子的“奇效”,因此经常在到西湖上烧香拜佛的时候,将雷峰塔底层的砖块偷偷挖一块半截带回家去供奉。不堪损坏和重负的雷峰塔,终于在1924年9月25日下午1点40分,轰然倒塌了!从此以后,雷锋夕照景区名存实亡。
  在这一层的四周,大家可以欣赏到十六罗汉像的画像。它们是根据五代时杰出的画家贯休所画的十六罗汉像雕刻而成的。这十六位罗汉像,神态不同,特别是面部的表情相当夸张而且富于变化,一直来就被认为是具有独创性的佛像艺术佳作,流传至今仍然给人以美的享艺享受,并且还向海外流传,如日本等国也能看到复制品。




一层
    匾额上“雷峰塔”三个大字是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新任社长启功先生题写的。旁边用栏杆隔开的地面,那里铺装着许多大块的玻璃。玻璃的下面,就是遗址保护层的顶部。在遗址保护层装设了这些“活动窗户”,一旦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开启它们,调节保护层的空气流通,保持新鲜和清洁。这一层的顶部,到处都有莲花也就是荷花的造型和图案。莲花,在佛教信徒心目中,是象征佛祖和佛教教义的最圣洁的植物,而且“莲”字与“连”字是谐音字,有延绵不断的吉祥、美好含义;至于荷花的“荷”字,也与“和平”的“和”字谐音,在中国传统审美心理中,荷花象征着和美、高洁、吉祥。因此,这么多的莲花或荷花图案,表达了普世和平的愿望。雷峰新塔外向的斗拱、柱子、栏杆、瓦当和屋面的塔瓦全都是用锡青铜材料制作的。整座雷峰新塔的建造,总共用了280吨的铜材料,加上新塔主体的钢框架结构,可以说,雷峰新塔是一座能够和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相媲美的金属塔。而且,雷峰新塔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用铜总量最多的一座大型建筑,特别是从塔的第一层到顶层,每一屋塔檐的屋面,全部覆盖铜瓦,面积之大,在全中国首屈一指,在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创纪录的。铜瓦、铜柱、铜斗拱,是雷峰新塔一大“新”特点,也是雷峰新塔与众不同的可识别性或者说个性所在。



暗层
   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白蛇传》,用东阳木雕的形式,演绎在大家眼前。东阳木雕,始创于唐代中叶,有一千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具有吴越本土文化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以精美、传神、生动的工艺技巧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而享誉天下。全套作品在设计构图上,采用多层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主要人物,显得形神具备、栩栩如生,又使背景更加丰富,纵深感很明显,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时空感受。在雕刻技法上,采用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五种雕刻技法相结合的“叠雕”形式,来制作整个雕刻群。这一创造性雕刻技法更有利于白蛇传故事情节的讲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二层
  二层的文化陈设主要是《吴越造塔图》。
雷峰塔,是吴越第五任国王钱弘俶建造的。钱弘俶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把原来藏在王宫里的佛螺髻发舍利,供奉到特意在西湖之滨建造的雷峰塔地宫,供众人朝拜。佛螺髻发,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头发。雷峰塔的建造从公元971到977年,共经历了6年时间,原先计划建造十三层,由于吴越国财力有限,实际只造了五层。初建时,是一座八面楼阁式塔,砖塔身外围是木构廊檐,重檐飞栋,富丽堂皇。八面塔的内壁上,嵌有佛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刻石。塔身的部分塔砖,是特制的带有圆孔的藏经砖,里面藏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
  这座结构复杂的佛塔,既说明了以钱弘俶为首的吴越国君臣和百姓对佛教的虔诚,又反映了吴越国当时的富庶繁华,还形象地展现了吴越国时期的建筑、铸造、雕版印刷、金属加工等多方面的工艺、技术水平。钱弘俶在位期间,大量兴建佛教寺佛塔和经幢,光是在杭州境内,就兴建了150多座寺庙和几十座佛塔、经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的有六和塔、闸口白塔、保俶塔以及梵天寺、灵隐寺的经幢。而雷峰塔呢,正是这一大批佛塔、经幢中内涵最丰富、工艺最高超的代表作。
  下面,让我们一起观赏《吴越造塔图》。
  第一图,讲的是《造塔求福》。
  画面上出现的是吴越国的王宫,吴越国王钱弘俶和官员们以及负责建造佛塔的大工匠(喻皓)正在商量造塔的计划。
  第二图,讲的是《精制宝塔》。
  画面出现了吴越国都城杭州一个锻造工场。工匠们正在锻制金涂塔,有的挥锤,有的组装,有的拉风箱,有的在搬运放在工作台旁边的制作金涂塔用的材料。
  第三图,讲的是《奉宝入宫》。
  画面上描绘了雷峰塔下的夕照山山坡。这时是上午辰时刚到,也就是九时多。红日当空,祥云朵朵。把佛螺髻发舍利塔和其他供奉物品藏入雷峰塔地宫以祈求国泰民安的仪式正在这里举行。画面上有僧人,吴越国国王钱弘俶以及官员、其他随从,整支仪仗队、乐队的人员跟随在他们后面。

第四图,讲的是《印经藏经》。
  画面上出现的是雕版印刷佛经和烧制塔砖的工场。吴越国的印刷工匠、砖窑工匠们和官员们正在印制《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有些工匠在向塔砖的圆孔里装入经卷。工作台上,摆放着一批塔砖和许多经卷。有两名官员和一名工匠头领在检看一个经卷,卷首加题的文字是“天下兵马大元帅钱俶印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
  第五图,讲的是《众志成塔》。
  画面描绘了夕照山上建造雷峰塔的工地现场,有一些官员和大批造塔工匠正在紧张地劳作。其中有的工匠在加工建塔用的各种材料,一部分工匠在砌砖塔身。还有一些工匠正在运送木料、砖石。

第六图,讲的是《塔起南屏》
  夕照山上的七层楼阁式皇妃塔建造落成了。画面的大背景是从夕照山向北看所见到的西湖全景。其中的寓义是:雷峰塔选址并建造在夕照山上,起到了总领西湖山水形胜大观的重要作用。
第七图,讲的是《宝塔立名》
  画面描绘了在雷峰塔塔下为宝塔定名为“皇妃塔”的场景。一名石刻工匠,正在塔的底层雕刻《大方广佛华严经》,他身旁的一方刻石已经刻满文字,显露的字样有“敬天修德……”和“塔曰皇妃云吴越国王钱俶拜手谨书……”等。画面上还有吴越国的官员、僧人和妇女在旁观看刻石立名。
  第八图,讲的是《纳土归宋》。
画面是吴越国国王钱弘俶及随行官员,来到汴梁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开封市的北宋皇宫,向以宋太宗为首的北宋朝廷献上吴越国统治的疆域版图、人户登录名册和国玺印鉴等,吴越国统治的十三州、一军之地从此和平统一于北宋中央政权。


三层
  三层陈列展现的共有四块诗刻,每块诗刻各有三首诗词,总共有12首,它们是从历代赞美雷峰塔和雷峰夕照的诗词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一批名篇佳作,请著名书法家书写,配上风光和人物插图,精心雕刻制作的。
  正北面门框上的诗刻,右起第一首是北宋诗人林逋作的,诗中主要描写了雷峰塔所在的夕照山一带的风光:
  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
  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
  长松含古翠,衰药动微薰。
  自爱苏门啸,怀贤思不群。

这首诗,是西湖现存历代诗词中最早描写雷峰(夕照山)的作品,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作者林逋,谥号和靖,他是杭州人,生活在北宋前期,长年隐居在和夕照山隔西湖相望的孤山,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成就、有影响的杰出的隐逸诗人。
  中间这首,是元代诗人尹廷高的七言绝句,它可以说是雷峰塔诗词中代表性的千古绝唱:
  烟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屠兀倚空。
  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这首诗,集中写出了雷峰夕照美景的内涵、意境和审美特征,全诗的语句平实易懂,辞藻优美,有强烈浓重的色彩感,赏景时抒发的感情也十分深厚,这首诗后来成为以雷峰夕照作为主题的诗篇中传诵最广的名篇之一。
  现在再让我们一起诵读明朝诗人瞿佑填制的这首《买陂塘》词作:
  望西湖,雷峰隐隐,霞光云彩红粲。相轮高耸犹难碍,何况铃音低唤。堪爱玩,最好是前山,紫翠峰腰断。平衔一半,似金镜初分,火珠将坠,万丈瑞光散。凭栏处,催罢舞群歌伴。游船竞泊芳岸,雕并绣勒争门入,赢得六街尘乱。君莫叹,君不见疏星淡月横微汉。敲棋待旦,听鲸吼华钟,鼉鸣急鼓,光景暗中换。

这首词描写雷峰夕照景观,形象生动,辞藻富丽,声情并茂,特别是它同时还写到了当年西湖南线的游览盛况,以及和雷峰夕照相邻的西湖十景另处一处胜景南屏晚钟的景观特色。词作者是享有“才子”美誉的杭州籍著名文人,难怪他在写景、抒景时,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
  塔正西面门上的这块诗刻,也有三首作品。右面这一首题为《雷峰夕照》,作者是明朝的王瀛。诗中写道:
  暝色霏微入远林,乱山围绕半湖阴。
  浮屠会得游人意,挂住斜阳一抹金。
  这首诗描写雷峰夕照,采用了白描加拟人的手法,别出心裁而又新意盎然。它写的是夕阳的余辉照在雷峰塔上的景象。游人都想领略雷峰夕照的美景,诗人就说“浮屠会得游人意,挂住斜阳一抹金”,意思是雷峰塔也很理解大家的心情,他会让夕阳照耀古塔时那一派金灿灿的美丽景象保留得尽可能更长久一些。在诗人笔下,雷峰塔真的是很明白大家的心的噢!
  中间这首题为《小筑看荷花偶成》的诗,是明代后期著名画家兼诗人李流芳所写的。诗中说:
  君不见雷峰倚天似醉翁,雾树欲睡纷蒙胧。
  此花嫣然向我笑,怯怯新妆出镜中。
  新妆美人正可喜,笑而不来情何已。
  且拼一斗酬醉翁,此翁清澹如烟水。
  这首诗,着重描写遭到火焚后的雷峰塔砖塔身和湖面盛开的荷花相映成趣的情景。诗中巧妙地把雷峰塔比喻为“醉翁”,而把水面的荷花比作身披新装的美人,全诗的立意、构思和抒发的情感与众不同,因而流传也比较广,特别受到文人雅士的欣赏。
  左面还有一首,是从黄炎培先生回忆雷峰塔而写的一批诗作中挑选出来的。这首诗作于一九二九年,诗中说:
  一水沉沉数劫灰,几番金碧几蒿莱。
  梦回苦忆雷峰塔,谁是湖山再造才!
  黄炎培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老对雷峰塔有十分强烈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一再在诗篇中表达对重建雷峰塔的企盼之情,可以说是道出了千百万具有同样感情和愿望的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情。这首诗的结束一句“谁是湖山再造才”,表明黄炎培先生70多年前就深信:总有一天,雷峰塔会重新建造。现在,我们登上雷峰新塔,诵读这首诗,可以高兴地向黄老告慰:在21世纪的中国,人人都可以说是“湖山再造才”。
这块诗刻的位置,是在雷峰塔的正南面,右起第一首,是清朝乾隆皇帝的《题西湖十景叠旧作韵雷峰夕照》,它作于乾隆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57年,这是乾隆南巡第二次来到西湖上。诗中说:
  峰峰夕照都奇绝,十景惟斯最擅名。
  所惜堵坡登未得,付他高耸晚霞横。
  乾隆皇帝的诗,文学性不是很高,但是史料价值比较大,而且,他以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在诗中发议论,对名胜古迹作评价,这在客观上对西湖十景包括雷峰夕照美名的传播,显然发生了很大的作用。在他这首第二次品题雷峰塔的诗中,他感叹“所惜堵波登未得”,也就是说,他很想能登上雷峰塔,但是只剩下砖砌塔身的雷峰塔,当时已经没办法登上去了,即使是天下第一高贵的皇上乾隆爷,也只能望塔兴叹。而在今天,我们每位游客朋友,都能登上雷峰塔,再读这首当年的皇上题的诗,大家不难想到:自己比乾隆皇帝还要有福气。这福气,都是因为重建了雷峰塔而得到的。而200多年前的乾隆皇帝,都只有自认倒霉了!
  这中间一首,是南宋陈允平的《扫花游·雷峰落照》
  数峰蘸碧,记载酒甘园,柳塘花坞。最堪避暑,爱莲香送晚,翠娇红妩。乃菱歌乍起,兰桡竞举。日斜处,望孤鹜断霞,初下芳杜。遥想山寺古。看倒影金轮,溯光朱户。暝烟带树,有投林鹭宿,凭楼僧语。可惜流年,付与朝钟暮鼓。谩凝伫,步长桥、月明归去。
  这首词,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写雷峰夕照主题的词作,它采用“长调”的形式,反复咏唱雷峰夕照胜景在西湖山水大环境中的显著特色、重要地位和具体情境,能帮助人们游览、观赏雷峰夕照景观时,作一番古今对照。
  这里,还有一首清朝女诗人郭蕙填的《望江南·西湖》词:
  西湖好,秋色满南屏。净寺钟敲霜月白,雷峰塔挂夕阳青。红叶乱春星。
  《望江南》,又名《忆江南》,全篇不过27个字,但是郭蕙这首小词,音调铿锵,读来朗朗上口。词的副标题虽然是“西湖”,但却是专写雷峰夕照与南屏晚钟也就是西湖南岸雷峰塔和净慈寺“双景”的,可以说作者很有独到的眼光。这首小词同时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从一个女诗人观察独特、细腻的角度,写出了“夕阳青”这一与众不同的场景。词中还充满了色彩斑斓的绘画效果,使人读后对西湖南岸的“双景”留下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
  正东面这块诗刻,第一首是清朝徐士俊做的《西湖竹枝词》:
  南屏一带柳烟疏,家住西湖十载余。
  爱向雷峰看夕照,画船撑过藕花居。
  西湖竹枝词,一般都可以当成古时候以西湖风光和名胜为题材的民歌来读,它们文句浅显,节奏流畅,往往托物起兴,借景作比,感情浓烈,是西湖诗词中一个有特殊表现力和韵味的品种。徐士俊这首竹枝词,模仿西湖上划游船为生的船娘的口吻,热情洋溢地赞美雷峰夕照,使人读后对雷峰塔的迷人景色产生很大的美感和亲切感。诗中的“藕花居”,指的是早先夕照山下靠近西湖的一带,现在那里是西子国宾馆,也就是汪庄。
  中间的一首,是元朝杭州诗人钱惟善写的,诗题是《与袁鹏举、钱良贵同登雷峰塔》,这是一首陪外地来的朋友游西湖、登雷峰塔的游记诗:
  钱湖门外黄妃塔,犹有前朝进士题。
  一字排空晴见雁,千峰照水夜然犀。
  周遭地带江湖胜,孤绝山同树木低。
  二客共驰千里目,故乡各在浙东西。
  诗的作者姓钱,很可能是造雷峰塔的吴越国王钱氏家族的后代。诗里面集中描写了登上雷峰塔所见到的大片美景和所得到的感受,诗中的意境和雷峰塔上所见到的境界是很相称的,所发的联想和感慨也很真切、很真实。诗中还记录了与雷峰塔相关的重要历史信息,如“犹有前朝进士题”一句,说的是诗人和朋友们登塔时,还能读到南宋也就是前朝的某些读书人考中进士后一同登塔庆贺时留下的题辞,也可能那些“前朝进士”也像钱惟善一样在登塔时吟诗记游并在塔壁上题写了下来。可惜我们现在读不到他们留题诗文的内容了。不过,这里面的历史沧桑感,还是很让人们感慨的。
  这块诗刻上的第三首,是南宋诗人王洧所作的《西湖十景》组诗中的《雷峰夕照》:
  塔影初收日色昏,隔墙人语近甘园。
  南山游遍分归路,半入钱塘半暗门。
  这首诗,是现存完整的南宋西湖十景组诗中的一首,全诗中记录和传达了当时西湖南岸游览非常兴盛的历史信息和场景,尤其是第一句非常具体地写出了当时雷峰夕照一景的特色与氛围。诗中还写到了当时西湖南岸夕照山下傍晚的时候游人从西湖各名胜古迹游玩后返回城中去的盛况。这样的盛况,我们现在游雷峰夕照景区时同样可以见到,而且是更加热闹非凡了。


四层
  雷峰塔的第四层的高度离开塔下面台基的平台有50米左右,加上夕照山自己的高度40多米,我们好比已经登上了西湖边一座高约100米的山峰的顶部。
西湖十景闻名天下,现在,除了我们正处在其中的一景——雷峰夕照之外,我们还能把十景中的其它九景,全都尽情地近看、远望一番。正因为这个缘故,在这一层的里面,我们按西湖十景每个景观所在的具体方位,在相应的部位,陈设了这些景观的画面,总称为西湖新貌,这8副图采用的是浙江传统工艺——瓯塑。






顶层
  顶层穹顶金光灿灿,全是由金箔和真金粉为材料的,运用了精湛的贴金艺术。穹顶中心是一朵硕大的莲花,在佛教中它象征着圣洁,表达了普世和平的愿望。它的上方有一个暗阁,辟有天宫,放置着传给后代的纪念文字和物品,比如有雷峰夕照重建大事记、雷锋新塔仿真模型等。穹顶上有很多小佛龛,每个佛龛里都有一座金涂塔,这里一共有2002座金涂塔佛龛,象征和纪念雷峰塔在公元2002年重建。
  在这一层的八面门洞上方,采用东阳木雕工艺画面,陈列有讲述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主要经历和故事的八框木雕画面,每一框又分为主画面和两旁的小画面。接下来,请让我把这八框木雕的内容向朋友们介绍一下:
  第一组左买花供佛
  因果经上说:在过去久远劫前,有一位灯照王太子名普光,拜别父母之至爱,出家修行,成道后号燃灯佛。当时,有一仙人名善慧,净修梵行,智慧超胜,以精微深邃的妙义折服了五百名外道。外道们对善慧仙人深生恭敬,求为弟子,并各以银钱一枚供养。善慧仙人辞别了外道之后,便前往拜谒燃灯佛。一路上思量当以何物供养,才能表达对佛陀的崇高敬意。适巧遇见一位青衣少女,手持七茎莲花,缓地向王宫行去。善慧仙人赶紧追上前探问:“此花卖否?”少女答说:“这些莲花是要送入王宫,准备供养佛的。但你执意要买,须得答应我所提出的条件。”善慧仙人为供佛心切,只得点头应允。即以五百银钱买下五茎莲花,用以供佛。青衣少女为他的一片至诚心所感动,也把所余的二朵莲花托仙人一并带去供养佛。到了拜见燃灯佛时,国王及诸大臣们向佛礼敬后,纷纷各散名花,但见这此名花皆飘落于地。唯有善慧仙人所散的五朵莲花住于空中,化成宝盖。另外二朵,住佛左右。这时燃灯佛以无碍智,为善慧仙人授记说:你勤修佛法,将来必当成佛,号释迦牟尼。
  第一组中树下诞生
  本行经上说:摩耶圣母,怀孕菩萨满十月,将要生时,其父善觉长者派人向净饭王请求,让摩耶夫人回到家乡岚毗尼园小住数日。净饭王即敕令许多官员彩女一路护送。到达岚毗尼园大吉祥地,夫人安详徐步,到处观赏花园景致。园中有一大树名无忧,花香色艳,枝叶柔软低垂。夫人即举右手攀彼树枝,这时太子遂从右胁而生,全身“放大光明”,遍照诸天世间。时天帝释,以微妙天衣裹手,承接太子。

第一组右布发掩泥
  因果经上说:一次善慧得知燃灯佛将要从此路经过。他发现有一段道路满是泥泞,心想:如来千辐轮足何等尊贵,怎可以踏在这么浊湿的地方走过。于是脱下身上的鹿皮衣,铺在地上,但仍不足掩泥,于是,他便全身躺在地面,把头发解开覆在泥地上,让佛从他身体上走过。佛因之为善慧授记说:“你将来必于五浊恶世中作佛,度化人道各天道的众生。”善慧听到佛为他授记,不胜欣喜即求佛许他出家为沙门。佛知他道念坚定,便说:“善来比丘!”只见善慧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善慧比丘欢喜踊跃,于是合掌以偈赞佛道:“现在看见了世间的导师,令我打开了慧眼。佛为我讲说清净的法门,使我离开了一切执著。现在遇到了天人尊,令我得到了无生的境界。但愿将来获得果位,也像佛一样成为两足尊。”
  第二组左从园还城
  本行经上说:有一大臣名摩诃那摩在摩耶夫人生下太子那天来到岚毗尼园,在门外看风种种瑞相,真是希有。后得知是因国夫人所的生太子带来的祥瑞后,急忙骑上马风驰电掣般回到王宫向净饭王奏报此事。净饭王闻知自已夫人生一太子,形似天人,身黄金色,“放大光明”。于是立即带领随从前往岚毗尼园中去迎接太子回宫。
  第二组中九龙灌浴
  本行经上说:四大天王抱着太了向摩托车耶夫人庆贺。这时太子不用旁人扶持,而于四方各行七步,每行一步,地上即有大莲花自然涌出。太子眼视四方,举其右手,而作狮子吼道:“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欢喜赞叹,生大恭敬。其时花园中忽然涌出二池一冷一暖,贮满清净香水。又见虚空中,有九龙吐水、浴太子身。天人们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空中散下五色缤纷的香花供养太子。一时十方大地六种震动,一切众生俱感受到曾所未有的欢乐。(太子诞生之时,正当我国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初八。这一天,江河之水自然澎湃,似欢腾状。山川宫殿震动,空中有五色光芒贯入太微宫,周昭王急问群臣,是何瑞相?有太史苏由奏说:此瑞相主西土有大圣人诞生,千年之后必有教法传来我国,王即敕令反此事镌记于石,埋在南郊,以备将来考证。)
  第二组右仙人占相
  本行经上说:太子迎接回宫之后,一切庆贺已毕,净饭王即召来相师,为太子看相。有一仙人名阿私陀,也从远道徒步而来,向净饭王请求,希望能见太子一面。国王知仙人来意甚诚,即命夫人抱太子出来。仙人接过太子细细端详后,发现了新生太子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必定得成大智慧,但因自已年纪已老,无缘等到悉达多成年,无缘听到如来宣说正法的那一天,因此十分悲伤,真可谓抱憾终天,于是掩面乘空而去。
  第三组左游观务农
  普曜经上说:太子渐已长大了。长期在宫廷过着那种奢靡的生活,对太子来说,已是索然无味了。所以很想观察一下皇宫以外的世界。于是遂向父王请求,想到外面去看看大自然的风光。父王准许,即由群臣引导,为到城外的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幕农夫耕田的图境。只见火红的烈日晒在农夫黝黑的皮肤上,耕牛吐着白沫艰难地行走。土翻虫出,鸟随啄食。太子见已,生大慈悲。可怜芸芸众生,生活在这样浊恶的世界里,备受众若,惶惶不安。人生不满百,忧患有万般,何况人命无常,出息难保入息。既殁之后,随业受报,五趣轮转不休,三恶性道痛苦难言。太子边走边想,见田园旁有一大树,枝叶茂盛,便于树下结跏跌坐,一心禅思渐入正定。
  第三组中得遇沙门
  大庄严经上说:有一天,太子又要出城诣园林游玩。净饭王得知后对驭者说:“以前太子三出城门,见老病死,忧愁不乐。今日可从北门出,我当命人严饰道路,香花幡盖,倍胜于前,不得更有非吉祥事在于路侧。”一切布置停当,太子坐宝车上,官属前后导从,往城北门而出。这时净居天,化作比丘。身披坏色衣,剃除须发,手持锡杖,徐步而行,形貌端严,威仪整肃。太子遥见,问驭者说:“此是何人?”其时净居天以神通力,令彼驭者回报太子说:“这是一位出家人呀。”太子即便下车,向比丘作礼,并请教说:“出家究竟有什么好处;能得什么利益?”比丘答说:“我见在家充满诸苦,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皆是败坏不安之法。所以辞亲割爱,独自空闲,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习无漏圣道,行于正法调伏诸根,起大慈悲能施无畏,心行平等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永得解脱,这便是出家的好处和利益啊。”太子听了,深生欢喜,遂赞叹说:“善哉善哉!天上人间,唯此为上我当决定修学此道。”这一回出城,太子的满腹愁思一扫而光,于是怀着喜悦之情登驾而还。
  第三组右路睹老、病、尸
  当时作瓶太子为了让太子到外面观看世间好恶,令人生厌的离心,舍弃五欲,因于太子之前极力称赞城外园林景致十分优美可人。太子听了,大为动心。即欲往城外园林观赏游乐。国王令全城清理一切污秽垃圾,老病死,六根残缺者一律驱逐回避。太子登车出东门。这时,作瓶天子化作一老人,曲背低首,皮皱齿落,白发如霜,骨瘦如柴,四肢颤抖,行路蹒跚,一步一颠地在太子前走过。太子乍见老人,惊异不已,问驭者此为何人,得知此为老者,为日月寒气所逼,全身器官衰退,气力微弱,苟延残喘,其命将终。太子而后悉人皆有老之日,自己亦不能逃避,不胜感伤,令驭者回城,心中暗自思惟:我当作何方便,才能得免衰老之苦。
几日后,太子因宿福因缘又出城游乐,出南门。国王照例清理全城。其时,作瓶天子于路前化作一病患人,身体羸瘦,面色枯黄,气息微弱,命在须臾。躺在粪秽中,宛转呻吟,悲切酸楚,不忍见闻。太子得知此为病人,平时不善保养,尽情恣欲,以至四大失调,这时病情危笃,无药可治,死期将至。悉有朝一日自己也会遭受如此病苦。回宫后独自一处,端坐思惟。国王得知,回想当年阿私陀所说预言,若果应验不虚,恐怕太子早晚要出家。不日太子出西门游城,其时,作瓶天子于太子前化作死尸,卧于床上,家眷围绕哭泣,十分悲怆,太子见之,心怀惨恻。问驭者,得知此为死尸,已失去生命,再也不能思维活动,惟独识神随业转世,再也见不到父母兄弟妻子眷属。而自己有朝一日也难保一死。太子听罢,心情十分难过,即命驭者返宫,端坐思惟,默然系念:世间一切事物,终归无常,有谁能超越生死呢?
  第四组左夜半逾城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菩萨于音乐殿中端坐思惟:过去诸佛皆发四种大愿:一、愿我示来自证法性,于法自在,得为法王。以无碍智救拔三界一切苦恼众生。二、有诸众生困此生死黑暗稠林,患彼愚痴无明翳目,我当以空、无相、无愿等诸方便智门为灯,为药,破诸暗惑,除其重障。三、有诸众生,贡高骄慢,心怀颠倒邪见。于我、我所,生虚妄执著,我当为说正法,令其解悟。四、一切众生处不寂静,随业受报,三世流转,如旋火轮,亦如团丝,自缠自绕,我当为彼说法,令得解缚。如是四种广誓愿正念现前。于是太子唤来车匿,对他说:“你立刻去把白马带来?”车匿答说:“这样的深更半夜,把白马带来何用?”太子说:“我今欲为利益一切众生,解除一切苦恼而出家,你不可违逆我意。”这时净居诸天以神通力令彼所有军士彩女悉皆昏睡,无所觉知。车匿牵来白马,太子乘已,初举步时,大地六种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王帝释翊从引路,白马乘空而去。到达往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马,端然而坐。
  第四组中劝请回宫
  因果经上说:当时净饭王得知太子消息,立即派遣太子师随同大臣,赶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向仙人询问说:“太子出家学道,路经此林,诸大仙可曾见否?”仙人答说:“前日有一童子面貌端正,相好具足,来入此林,曾与我议论,鄙薄我等所修之道,离此北行,诣阿罗逻、迦兰仙人处。”太子师闻已,急速赶往阿罗逻、迦兰仙人所,果于中途,见太子在树下端坐思惟,即便下马作礼问讯,对太子说:“大王久知太子立志出家,此意难回,然大王对于太子恩爱情深,一旦分离,忧伤苦恼不已,愿请太子回驾,还返宫中。太子有心学道,当为太子别置静室,使太子不致废弃道业,这样岂不两全其美,何必独居山林。”太子答说:“我岂不知恩爱情深。但畏生老病死之苦,为断除故,是以来此。设令世间恩爱不必分离,又无生老病死诸苦,我又何必出家。我今学道,为求解脱此诸苦,终不返回。”这时太子师及大臣们,因奉国王之命来请太子,而不能使太子回心转意,心中十分着急,徘徊路侧,不能自反。遂互相商议道:“我等既奉大王使命,而无力效,如今空归,何以向大王交待。唯一办法,就是在我们当中,选出具有聪慧,心意柔和,秉性忠直的五人,留下守护服侍太子,密令伺察,观其进止。”于是,大家共同选举侨陈如等五人。五人表示愿意执行这神圣任务,这样决定下来,太子师及大臣们才辞别太子,悲泣而还。
  第四组右落发贸衣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菩萨来到苦行林中,心中这么想道:若不剃除须发,与俗人外道无别,非出家法。乃取金刀,自剃须发,掷置空中,心中发愿道:愿断一切烦恼及其习障。时天帝释即以天衣于空承取,还天供养。菩萨剃除须发后,自见身上犹著宝衣,心想,出家之服,亦应与俗有别,不该著此宝衣。这时净居天化作猎人,身著袈裟,手持弓箭,来到菩萨面前。菩萨对猎人说:“你身上所著的袈裟,是往古诸佛的无上福田衣,可是,你却报此法服而为猎人,岂不罪过!”猎人说:“我著此袈裟以诱群鹿,鹿见此服,便来近我,我因而可以就便捕杀之。”菩萨说:“你著袈裟,专为杀身。我若得此衣,唯求解脱。我今愿以此珍贵宝衣换你身上粗弊衣服。”猎人即脱袈裟授与菩萨,菩萨心生欢喜,即以身上珍衣交与猎人。这时净居天以神通力,忽现本形,乘空而去。菩萨见已,于此袈裟,倍生珍惜敬重,于是菩萨剃除须发,身著袈裟,法相庄严,自庆地说道:“我今始名真出家呀!”于是安详徐步进入跋伽仙人苦行林中,一心求道。
  第五组左牧女献糜
  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心中相道:我于伽阇山示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身形消瘦,有如枯木。今满六年,然犹未能解脱。可知极端苦行无益于道。不如仍依当年初见沙门之时,在阎浮树下一心思惟,离欲寂静,最为真正受用。我今全身骨节虽有坚固大力,但若以此赢瘦之身而取证道果,外道们必定认为自饿是证灭度之因。所以,我今必须照常受食,然后成道度生。于是来到尼连河侧,露地而坐。这时净居天天人见林外有二牧女,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即来对牧女说:“今有太子在林中,你可前往供养。”牧女听了,满心欢喜,即取金钵,盛满乳糜,来到太子前,至诚顶礼后,即以乳糜献上。太子接受牧女所施,心中祝愿道:我为成道度众生故而受此食,当使施者丰衣足食,安乐无病,福寿增长,智慧具足。祝愿毕,即便受食,从此身体恢复光泽,气力充沛,堪证菩提。
  第五组中天人献衣
  庄严经上说:太子把所拾的粪扫衣拿到尼连河浣洗干净,晒干。自己入水澡浴后,便坐在河边的大树下,把洗干净的布料一块一块地缝纳起来。这时净居天有一天子名无垢光,将沙门应量袈裟供养菩萨。从此菩萨每天早晨披着袈裟入村乞食。有一天夜里,善生女梦见本村土地神对她说:“明日有一大菩萨入村乞食,这是难得的福缘,你赶快营办美食,供养菩萨。”天明,善生女即令优多罗女往请菩萨来至居所,以金钵盛满乳糜持以奉献。菩萨受已,回到河边。这时河中有一龙妃,从水中腾出,手中持着庄严微妙宝座,放置净处,请菩萨坐。于是菩萨坐宝座上,食彼善生女所献乳糜。自此身体相好平复如初。食讫,把金钵掷致河中。龙王生大欢喜,收取金钵准备拿回龙宫供养,却被释提桓因变为金翅鸟,从龙手中百走金钵,带到天宫起塔供养,这时菩萨从座而起,龙妃把宝座持归本宫起塔供养。菩萨因自具福德力故,自从吃了乳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及身上圆光,更加显耀盛大。于是菩萨心持正念,走上菩萨提道场,求取正觉。
  第五组右禅河沐浴
  庄严经上说:当时菩萨心中自念道:“我六年勤修苦行,至今身处的衣服已破烂不堪,实在不能再用了。”于是,漫步走到尸陀林中,见地上有破粪扫衣,便欲拾取。这时地神急忙告诉虚空神说:“你们看到了吧,释迦太子舍转轮王尊贵之位,为了勤苦办道,却拾取人家所弃下不要的粪扫衣。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事啊!”虚空神听了,当即把这一消息转告三十三天,如是互相奔告,片刻间传至阿迦尼吒天,这时菩萨手里拿着粪扫衣,轻声说道:“在这山林之中,不知哪里有水,可以浣洗这些肮脏的衣服呢。”天上的神听菩萨这么说,便以手指地,遂成一池。菩萨心中又想,这池水清澈,可是得到哪里去弄一块方石来浣衣呢?这时天帝释立即把方石搬来,安放在池畔。菩萨见池边有一方石,便蹲下来洗衣。帝释对菩萨说:“请允许让我来为菩萨效劳吧!”菩萨心中想道:“为了使将来诸比丘们不令他人代洗衣服,我今天应该首先做个表率。”于是,遂谢绝帝释的请求,自己亲手洗浣。衣服洗毕,菩萨便入池中澡浴,天人各散香花,遍满池中。菩萨浴毕,诸天竞相把池水取回天宫。所有池中水族,因饮用菩萨浴身之水,俱得生天。这是菩萨为度脱水族众生而示现澡浴。
  第六组左转妙法轮
  因果经上说:当时世尊决定转法轮。因来到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而昔日王师大臣所遣侨陈如等五人也正止住于此。进彼五人遥见佛来,各从座起,礼拜奉迎,互为执事。世尊知五人得度机缘已熟,堪任领受如来道法。于是对他们说:“侨陈如!你等应当知道:人生有种种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如是诸苦,由我为本。可是一切众生不知苦之根本,以致轮回于生死海中。所以侨陈如啊!应知人生一切的‘苦’难,皆由自己起惑造业招‘集’来的,要想‘灭’绝这些苦难而证究竟安乐,则必须修行正‘道’。因此,苦应知,集当断,灭应证,道当修。”世尊为侨陈如等五人详细讲解四圣谛后,五人皆见道迹。遂请求正式出家。世尊唤“善来比丘!”五人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而后,佛又为五比丘讲解五蕴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五比丘闻已,当下惑尽意解,证阿罗汉果,这时地神欢喜高声唱道:如来今日于此转妙法轮。声音展转传至三十三天。于是,世间始有三宝。如来大圣是为佛宝;四谛法轮,是为法宝;五阿罗汉是为僧宝。如是世间三宝具足,成为人天第一福田。
  第六组中坐菩提座
  庄严经上说:当菩萨走向菩提场时,有无量菩萨并诸天人,运用神通力,各自把菩提树装饰得极度其微妙庄严。其菩提树共有八万四千,高达百亿由旬,纯以珍奇诸宝装成,各具高显殊特之妙。树下,各随色类,敷设狮子之座,亦以众宝庄严。他们都希望菩萨能坐在自己装饰的菩提树下得成正觉。这时菩萨随意在一菩提树下,取吉祥草,周遍敷设。如狮子王具足势力,精进坚固,无诸过失。显示着尊贵自在,智慧觉悟,有大名称,能降伏众魔,并诸外道,具足如是种种功德,将证菩提。于是菩萨面向东方,于净草之上。结跏趺坐,然后端身正念,发大誓言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菩萨升上菩提座之时,当下即证方广神通游戏首楞严定。得量定已,分身无数,各各坐于所有菩提树下之狮子座上,身上皆具众妙相好庄严。所的菩萨并诸天人,都认为菩萨是坐在自己所敷设的狮子座上,皆大欢喜。又由菩萨定力故,能令地狱、饿鬼、阎罗王界及诸人天,皆见菩萨坐菩提座。这时菩萨”“放大光明”,遍照十方诸佛刹土。

第六组右天人献草
本行经上说:“菩萨念言:“我今至菩提场欲作何座?”时净居天白言:“大圣仁者:过去诸佛,皆坐草座,而取正觉。”菩萨思惟:谁能与我如是之草?帝释天王,即化其身为割草人。不近不远,右边而立,割取于草。其草青绿。颜色犹如孔雀项毛,柔软滑泽。而手触时犹如微细迦尸迦衣,色妙清香。菩萨见于彼人,割如是草。渐至人边。宽缓问言:“仁者:汝何名字?”其人答言:“我名吉祥。”菩萨闻已,心大欢喜。如是思惟:我今欲求吉祥,他人吉祥以名,吉祥在于我前。我今决当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思惟,出妙音声,复语割草之人;“仁者:汝能与我草否?”彼人答言:“我能与之。”即便割草以奉菩萨。其草净妙。菩萨即取彼草一把,手自执持。当菩萨取草之时,其地六种震动。当是时,菩萨将此草,安祥徐步,向于菩提树下,以为草座而取正觉。利益众生悉皆得度。
  第七组左菩萨降魔
  本行经上说:当时菩萨心中想道:这魔王波旬,不听他人劝谏,一意孤行造下种种罪孽而不自知,真是愚痴得可怜。因对波旬说道:“我来此菩提树下,何以只将一把铺成座垫而坐,就是因为考虑到你波旬心胸狭窄,有可能欲来与我斗争相竞,乃至结怨成仇,造诸恶行,埋没善心。而今果不出我所料。但我还是希望能尽早与你平息怨仇,消除你心中的恶念。假如你是因为我身著粪扫衣,以草为座,坐此树下,为着此事心怀妒疾而生怨恨。那么波旬,你就等着吧,待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我可以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愿你能回心生大欢喜。可是,魔王波旬,我想你是不会为此区区小事,你有更大的阴谋,你今心中一定也有誓言:‘我等必当用尽各种可怕的手段,迫使菩萨离开此座,不敢停留’。但我也有宏大誓愿:‘我今此身坐于此座,纵使遇到任何险难,乃至能使我的身体碎如微尘,寿命磨灭,若我不得无上正等正觉,我终不起此座。’魔王波旬,你要是不肯罢休,不妨拭目以待,看看究竟是谁勇猛,誓愿力强?谁先成就誓愿?但我还可以告诉你:凭我深厚的善根福德力,我有足够的信心成就如此誓愿,真实不虚。
  第七组中成等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