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考古报告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发掘,终于迎来高潮时刻--发掘地宫。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是2001年3月11日。
  与地宫发掘类似艰辛的工作,我们经历了无数。但这一次却与往常不同,浙江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对地宫发掘进行现场直播。我们处在千万双眼睛注视下,在摄影机包围中工作,却还是第一回。我们有点紧张,但是信心满怀,处变不惊,一切严格按照考古工作规程办事。
  地宫发掘第一个步骤就是起吊压在地宫盖板上的顶石。朋友们或许有所不知、起吊顶石时,辘轳出了意外,巨石停在半空中上下不得。幸亏我们及时在巨石下铺设钢索,才化险为夷。现在想来,这段小插曲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点:一、化险为夷全赖于发掘前的充分准备,当时的镇定自若与群策齐力。二、外界流传考古发掘为配合直播曾作过周密的“彩排”,巨石落在钢管上的一声闷响,粉碎了谣传。三、考古探索本身具有众多的不可预见性,这是考古的困难的所在,也是考古的魅力所在。


地宫揭秘

移开顶石,清理堆土,地宫石盖板就清晰地暴露在眼前了。
  石灰岩质的盖板在钢管撬动下,原有的石缝使它裂成了三块。当我们小心翼翼地将盖板移开,神秘的宝藏夺目而入,现场的人惊叹不已。这一惊心动魄的画面,通过电视荧屏,在第一时间送进了千家万户。
  千年前的宝物,期待中的文物终于露脸。沧海桑田变迁了一切,风流人物随同那个时代早已不再,只有钱俶当年目送着进入地宫的宝物,又顽强地回到了现代--地宫内文物若隐若现的朦胧一角,不正是吴越国辉煌历史的重现。就在这一刹那,一页尘封的历史,又真真切切地回到了现代发现的快乐是考古人经常体验。但这一次我们的快乐有千万人分享,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的快乐扩大了千万倍,一刹那我们都有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人。


铁函重见天日

  地宫发掘后,雷峰老纳犹如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摇身一变,成了当红明星,事无巨细皆有新闻,其中最大的悬念就是铁函的开启。人们翘首期盼,铁函内到底有哪些宝贝?
  开启铁函
  铁函定于2001年3月14日晚上7时开启。
  在浙江省博物馆山洞库房内,我们去掉铁函身上的水锈,清理粘在底部的丝织品。待一切就绪,我们将罩在铁函底板上的盖子垂直往上提,然后平移到一旁。开启十分顺利,千呼万唤中铁函终于被打开,一座金涂塔巍然耸立眼前。
  地宫早年曾进水,金涂塔底部水锈斑斑,上半身则光彩照人,一如新造。塔是纯银铸就的,透过塔身镂空处,可清晰地看到塔内盛有金质容器,就是所谓的“金棺银椁”,钱俶当年供奉的佛螺髻发就藏于金棺之中。
  雷峰塔始建975年,是吴越王钱俶所建。南宋时重修,明嘉靖年间木檐被焚,剩下砖塔芯。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倒塌,遗址成了直径约55米,高9.5米的小山包。2000年1月开始考古发掘,清除废土约1万3仟立方米。于2001年2月15日发现地宫。2001年3月11日,地宫发掘进行了现场直播。出土文物59件和一批古钱币。有关遗址与地宫的情况如下:
  一、雷峰塔遗址
  发掘情况表明,雷峰塔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确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雷峰塔不仅体量堪称古塔之最,而且构思精细,工艺精湛。在空间布局上,由里向外分别由塔心室--内套筒--回廊--外套筒--木构副阶--台基组成。台基为八角形,系用深红色坚硬山土夯筑而成,高度约有2米,对径长约38米,总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土台外面原包有石灰岩质基石板,石面上雕有须弥山海涛纹鱼龙等图案,寓含佛教"九山八海"之义。副阶部分发现有24个长1.2米、宽1.2米、厚0.3米的方形柱顶石,从它的分布位置可以判断副阶宽度约有4.5米。副阶以内即为砖砌塔身, 呈八边形,对径长26米,边长为11米,每边正中开设一门,共有八门。外套筒墙体厚度为4.8米,回廊宽2.2米,内套筒墙厚3.7米,只设四门,即正东西南北各辟一门,直通塔心室。塔心室也呈八边形,对径长4.7米,四角各有一个柱洞。雷峰塔的砌筑技术十分讲究,在深红色坚硬山土夯筑的基础上,还铺有砖砌地坪,厚达1.5米左右,塔身就砌筑在这砖砌地基上。现保留的底层残高约有3-5米,局部保存完好。
  二、地宫位置
  发掘结果表明,雷峰塔地宫位于塔基正中,开口于塔心室地坪下2.6米处,造塔之初即掩埋在塔基的土台基础中。地宫为单室,四壁用砖砌筑,砖与砖之间用石灰黏结。上部有一边长0.9米、厚1.3米的方形石盖板,盖板上部覆压一块重七百公斤的巨石,上部及四周用夯土砌筑。砖砌地基基地及以下的夯土层均未发现被人为扰乱过的迹象。
  三、新塔大小高度与原塔相接近,塔高45米加台基10米,塔刹16米,总高度7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