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天上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之时,也是世间有情男女祈求爱情美满之时。无论是牛郎织女,还是许仙和白娘子,他们的爱情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了坎坷和波折,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爱情信仰。所以有人说,真正的爱情就应该像许仙和白娘子一样虽然遭遇了形形色色的“法海”,对我们坚持的真爱横加阻挠,这个法海可能是父母,可能是现实压力,可能是时间和距离,但我们努力用真爱的力量抗争“法海”,最终获得幸福和圆满。 在这个浪漫的七月,带上心爱的他(她)一起相聚雷峰塔下,说一说当年你们遇到了怎样的“法海”,而你们又是如何抗争“法海”最终幸福牵手的,同时参加景区丰富的爱情互动活动,过一个传统、甜蜜的七夕节吧!

活动时间:2014年8月2日(周六)-8月15日

头条新闻

这里为了记录和报道我们活动的精彩内容..查看更多

爱在最后时,一生无悔……

2014-08-16

傍晚夕阳时分,映红的天际,在用它最后的余光,勾画着即将消逝后最美的画面。暮色之下一尊塔影巍然矗立于湖边,静默地诉说着无数缠绵的故事,一千年过去了,无数的恋人来到雷峰塔下重走当年许仙和白娘子的痕迹,在追问、在寻找关于爱情的答案。

了解详情>>
 

精彩瞬间

摄像机为你记录每一个精开心而精彩的瞬间..查看更多
 

民风·民俗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又叫 “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查看更多

七夕节由来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又叫 “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据说,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那时乞巧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简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庆的节日。

了解详情>>

1

习俗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